新闻动态

基础医学院王宾课题组发表封面文章阐述微针传递DNA疫苗的新方法

2018-11-29

基础医学院王宾课题组发表封面文章阐述微针传递DNA疫苗的新方法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宾课题组研究发现,利用微针作为新的免疫方法传递DNA疫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DNA疫苗的免疫原性。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Microneedles improve the immunogenicity of DNA vaccines”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人类基因治疗》(Human Gene Therapy)https://doi.org/10.1089/hum.2018.073

    近年来,新发、突发传染病频频爆发,传统疫苗由于生产周期长,运输、储存需要低温环境,重组亚单位疫苗的制备工艺复杂和稳定性差等缺点尤为突出。因此DNA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技术被广泛关注。尽管DNA疫苗有着诸多优势,但DNA疫苗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其免疫后表达水平较低和免疫效果不佳,这也成为DNA疫苗临床应用的一大障碍。近年来,国际上普遍采用电穿孔仪技术用以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但缺点是电穿孔仪使用不十分方便,也增加了病人电击时的疼痛感。王宾教授课题组针对这一问题,开发了DNA微针免疫技术。微针高度为220微米共36个排列整齐的微针,一但该微针刺入皮肤后无疼痛感。同时由于真皮层中存在着大量的朗格汉斯抗原提呈细胞(Langerhans Cell),通过微针可以高效地将DNA疫苗精准地传递给真皮层中这些细胞,从而极大提高DNA疫苗抗原的表达水平和免疫提呈效率。课题组利用活体成像和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测方法对微针注射DNA疫苗后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利用微针注射DNA疫苗后抗原表达时间明显延长,表达量增加4-6倍。与传统的注射器免疫DNA疫苗相比,微针注射DNA疫苗后的小鼠中诱导的抗体水平提高了6-10倍,细胞免疫水平也显著上升。该研究结果和技术为DNA疫苗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硕士生张世杰,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宾教授和赵干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封面显示微针阵列中微米级针头大小(扫描电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