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健课题组在肝癌检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0-11-30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六位,而死亡率却位列前第三。目前肝癌虽然已可以早期诊断,但由于起病隐袭,且多数肝癌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之上,确诊时能手术治疗的患者仅约40%。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只能进行射频消融或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疗等介入治疗,此部分患者三年生存率约为20%~40%。进展期患者需采用系统药物治疗。现已有多个分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和瑞格非尼等获得批准用于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加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等,有多种药物选择及联合用药方案,已完全改变以往仅有索拉非尼单一药物的局面。目前联合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有效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或无进展生存期,给进展期肝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由于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现有的生物标记还不能有效预测分子靶向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敏感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能够反映药物敏感性的体外检测手段,为药物选择提供帮助。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吴健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豪猪信号通路与肝癌发生、进展及耐药的研究,已发表多篇相关论文(J Hepatol 2011、Oncogene 2016等),揭示豪猪信号通路对难治性肝癌的重要性及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适配体传感探针技术检测豪猪音配体(SHh)的方法,直接检测肝癌组织内SHh的含量。该方法灵敏(检测下限为69 pM)、快捷、特异性高(99%可信区间特异性达100%),能够辅助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癌患者的诊断(AFP阴性肝癌SHh的阳性率为69.2%,两者合用的阳性率达85.7%),同时,还能预测肝癌微血管内浸润等早期转移征象,进一步优化后,将可用于监测肝癌的药物敏感性及转移特性,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体外辅助诊断技术。

这一题为Novel Aptasensor-based Assay of Sonic Hedgehog Ligand for Detection of Portal Vein Inva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论著近日在生物医学工程学权威期刊《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在线发表,是一个跨学科、多团队合作的成果。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顾宏周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樊春海教授团队在适配体筛选、传感探针设计和测试做出贡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贾户亮副教授等提供了肝癌手术标本及患者信息。

该论文的责任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吴健教授,他同时也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双聘教授、上海市肝病研究所脂肪肝及代谢性疾病研究实验室主任。共同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顾宏周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樊春海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贾户亮副教授。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李慧妍,她现为复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研究者。参与者还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尹芳菲,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消化科丁佳副主任医师等。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卢嘉锡国际团队项目的资助。


-